國內首部藍寶石紀錄片《藍》
導演周塬及其團隊歷經19個月攝制,遍訪泰國、斯里蘭卡、英國、法國、比利時、梵蒂岡、意大利和中國山東昌樂地區,完成關于藍寶石的五集人文紀錄片《藍》的拍攝。
“記錄和發現這個世界中那些被遮蔽的故事,這是紀錄片該干的事情。”藍寶石所折射出的,不僅僅是那優雅而神秘的藍色光芒,還有一段人類文明,一個國家的眾生相,一個匠人的謙卑,甚至還有一個當代中國的隱喻。
在消費市場上,對彩色寶石的人工干預一直不是一個特別透明的概念。
泰國有一個寶石集散中心,叫尖竹汶,世界上非常大比重的寶石在這里銷售,但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個地方百分之九十的寶石都經過人工燒制。
泰國尖竹汶礦區
通過人工干預,也就是加熱技術,改變寶石內在的元素從而提升寶石的品質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業,但是從最初的改善到現在技術提高之后的改造是完全不同的。隨著人工燒制技術不斷提高,人們最后會混淆人工和自然的概念,你到底買的是什么?
紀錄片《藍》應該是第一次呈現人與寶石關系中最秘密的部分。我們花了很大功夫聯系到燒工群體,訪問現代燒制技術的創造者,拍攝他們非常初級的燒制過程,看到這個領域的冰山一角。
在他們的理解中,世界上質地好的彩色寶石數量是有限的,因為稀少所以珍貴。到了今天,如果沒有人工干預,市場上幾乎看不到什么寶石。通過人工把這一部分品質提升起來,實質上是挽救了一個行業。對燒工而言,他們的燒制方法挽救了當地的經濟,他們非常捍衛自己的這種價值。
當然,平民也有擁有寶石的權力,但不是人人都能擁有完美昂貴的寶石。經過人工燒制后的寶石價格相對低廉,一般人也可以擁有,這也是人工燒制帶來的好處之一。
經過熱處理的藍寶石
但這里面就得有個分寸,寶石商需要事先告知顧客,不告知就是欺騙。曼谷的寶石鑒定機構比比皆是,因為市場上大多數寶石都是經過人工干預,買了的人心里沒底,就會拿到寶石實驗室鑒定。這也反映了人們熱愛又特別不自信的心態。經由寶石,人性袒露無遺。
如果我們一邊迷戀天然寶石,一邊對市場的這種曖昧視而不見,到最后,寶石會從人類的生活中消失。影片里也有提到,“人們被各種各樣的假貨包圍,所以向往自然的東西。”
關于藍寶石,中國這片土地上發生過很多讓人惋惜的事情。由于國人對寶石歷史文化的不了解,在過去幾十年的相處中,我們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。
發現之初,昌樂藍寶石被外國客商大量收購
比如山東,當最初開采發現有藍寶石后,“瘋狂的石頭”讓一代人的命運就此改變。因為無知,無法計數的藍寶石以低廉的價格被賣給外國客商。也因為無知帶來的苦澀,讓我們有一種渴望去了解藍寶石究竟是什么。如同中國經濟建設幾十年后,在原始的、模仿別人的、粗放發展的模式之后,我們開始思考一些更深刻的命題。
《藍》在當下傳遞的信息,有一點暗示的意味。
中國正在成長為一個全球性的國家。我們的文化要融入世界文化,需要對更多像藍寶石一樣濃縮西方文明因子的事物的理解。有意思的是,當中國開始成長的時候,西方歷史中已經存在幾千年的東西,在中國也被發現了,而這個發現,恰巧是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,開始了中國最早的珠寶產業發展。
影片中山東昌樂的藍寶石因為鐵元素含量高,所以顏色深,偏黑,只有在強光的照射下才能看到藍色。剛發現時,一些珠寶商說不值錢,很多泰國商人以特別低廉的價格成車皮地拉走。
“但凡有點光折射進來,昌樂藍從深色里面透出,有點像黎明后的一絲曙光。”
昌樂人對于當地藍寶石究竟值不值錢的問題,糾結了很多年。直到今天,他們開始反思,“黑有什么不好,人還有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呢。這不是寶石的問題,這是一種審美的取向、消費習慣的問題,我們不應該別人說我們黑,我們就不行。”
這特別像中國在全球環境下某種心態的隱喻。一開始我們在模仿別人,追隨別人,學習別人,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缺少理解和自省。幾十年過去,中國人又重新出發,去尋找傳統的好的東西。
【文章推薦】紀錄片《藍》:一枚寶石的藍色狂想(上)